在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,,,,不断变高的天际线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,,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,,使得老旧空间变得拥挤、、、杂乱,,因此建筑改造、、、新旧建筑融合成为热门话题。。。。新区建设犹如在白纸上画画,,可以按照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统筹规划建设,,但老建筑的改造不同,,,需要在体现原有价值的同时,,使其更好的融入周围环境。。老城区大拆大建“伤筋动骨”的爆发式时代已经过去,,如今的城市更像一个有机生命体,,,,无论大中小微何种形式的更新,,都是城市新陈代谢的成长过程,,,分门别类、、、因地制宜的“微更新”不失为“老城”重现活力的上佳选择,,,,因此改造更要“温柔细心”。。
2021年8月,,,,住建部发布的《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》也提出,,,,坚持划定底线,,,,防止城市更新变形走样;坚持应留尽留,,全力保留城市记忆;坚持量力而行,,稳妥推进改造提升。。。。如何通过“微更新”,,用小而美的改造,,,,为居民带来身边的“微幸福”,,是解决城市治理面临的新课题。。
一、、、“微更新”忆“前世”
微,,小也。。。。——《广雅·释诂二》有细小、、、、衰落、、精妙、、隐匿等意思。。
更新:革新,,,除旧布新;使精神上焕然一新;旧的去了,,新的来到。。
顾名思义“微更新”便是从细小的地方入手进行除旧布新,,,,让空间焕然一新的手法。。。就是给空间动一个“小手术”,,就能激活整片区域的活力,,这就是微更新。。。
1、、有机拼贴城市
1975年柯林·罗(Rowe)、、凯特(Kotter)以《拼贴城市》一书,将“拼贴”一词用于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,认为城市“断续的结构,多样的时起时伏的激情,一系列周游列国的记忆,一起呈现为凯时尊龙所说的‘拼贴’”。。事实上,历史性城市,就往往突出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残余的奇妙“拼贴”组合。。。
城市的生长像人一样,保留着自己童年和少年每一阶段的片刻回忆。。具有漫长历史的城市,往往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的“拼贴”。。。(如上海,,,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影响,,,,就成为一个典型的“拼贴”城市)
在历史性城市的保护和改造中,,应着重选取典型历史风貌地段进行保护。。。。而历史风貌地段不能切断自身的发展,,,,应是顺应城市新陈代谢的“有机更新”。。。。
2、、、、城市有机更新
“有机更新”的理论雏形早在1979-1980年,,,,由吴良镛教授领导的什刹海规划研究中已经形成,,认为从城市到建筑,,,,从整体到局部,,,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,,和谐共处的。。。
主张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,,顺应城市的肌理,,,采用适当的规模,,,,合理的尺度,,,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,,妥善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,,,,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,,,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,,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。。
3、、、“微更新”理论的提出
2012年2月,,在“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”分论坛“城市的使命与未来”上,,,,原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“重建微循环”理论,,,,不要迷恋巨型城市,,,要树立“小就是美,,小就是生态”的观点。。。在他的“重建微循环”理论里,,,,共有“十微”:微降解、、、微能源、、、、微冲击、、、微更新、、、微交通、、、微创业、、、微绿地、、、微医疗、、、微农村、、、微调控。。。。
他认为,,,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,,城市管理者应遵循“自组织”理念,,抛弃初期疾风暴雨式“大拆大建”,,倡导“有机更生”、、、积极拓展“微空间”,,,从重视城市地表建筑转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,,,,努力发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。。。。城市更新不需每年“大变脸”,,,,而需要逐渐地向“更低碳的前进”。。。
二、、“微更新”谈“今生”
给空间动一个“小手术”,,,,就能激活整片区域的活力,,,,这就是“微更新”。。。。现如今的“微更新”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和演讲层面,,“微更新”的实践项目已逐渐在凯时尊龙身边进行。。。。
上海启动“行走上海2016—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”
2016年“行走上海”的微更新地图 2017年“行走上海”的微更新地图
上海普陀区石泉街道的网格化中心,,,原来是石泉路49弄小区荒废多年的水泵房。。。。网格中心带落地窗和玻璃天幕的阳光办公室、、、、两层变三层的复式结构、、、、香樟树林荫下的小露台,,,让人很难与过去常年滋生蚊蝇的“阴森小黑屋”联系在一起。。。
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宜川路街道泰山二村:
三、、、、“微更新”想“未来”
“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”是由上海市规土局推进的,,,,但这些项目又不是规土局指定的,,,,而是各个区、、、街道甚至居民上报的,,,基层干部和公众的意识、、、能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。。。。徐磊青教授认为,,这种自上而下适当放权,,,自下而上推动实施的“上下结合”模式,,是种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。。“微更新,,,就意味着政府、、专业机构、、、设计师、、、、企业与当地民众的一次协调联动,,这也是未来城市空间生产应有的转向。。”
微更新是居民自治的一种形式,,,,微更新应该是政府的投入尽量少,,,靠居民自治来建设维护,,相比政府“空降”的东西,,,,居民参与的微更新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。。。微更新应该少一点对空间的改变和扰动,,,,看似小修小补的微更新,,,,相比起大拆大建是更符合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改造模式,,更新让城市更宜居宜业,,,城市的吸引力、、、创造力、、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,,,让“生态之城”的建设更具韧性、、、、更可持续。。。
参考文献:
(1)吴良镛,,《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》(1994年);
(2)柯林·罗(Rowe)、、、、凯特(Kotter),《拼贴城市》(2003年)。。。
下一篇:2023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指南